首页>制度创新>创新案例

第22期 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新农村建设模式

发布日期:2021-07-13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新农村建设模式

  内容摘要:在海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岛建设自由贸易港背景下,海南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科学规划、统筹建设一批产业与生态融合、人文与自然和谐的美丽乡村,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新农村,实现了农村美、农民富、生态好的有机统一,走出了保护与发展共赢的绿色发展道路,为全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海南经验。

  白沙县地处海南中部生态核心区,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针对这一县情实际,围绕生态保护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创新离乡不失地的生态移民搬迁模式,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的美丽乡村,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将绿水青山转变成为了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群众生产生活改善双提升。

  一、多措并举谋创新,建设生态生产生活融合新农村

  (一)创新土地置换新模式,打造生态移民搬迁新机制。在白沙县启动生态移民搬迁过程中,运用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相置换的新模式,给予村民种植的作物一定补偿后回收搬迁村庄的集体土地,调整规划为国有土地;同时整合收回农垦利用率不高且无人居住的国有土地,调整规划为集体土地,使村民搬迁后离乡不失地,有产业发展、可持续增收。对地处生态核心区、地质灾害区,生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受限,生活条件落后的村庄,采取整村生态移民搬迁模式,解决生态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矛盾突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

  (二)创新乡村建设新模式,打造生态保护与特色文化融合发展新农村。一方面,坚持生态优先,坚持不占田、不砍树、注重保留古树名木、特色植被等原生态环境,对原址重建的美丽乡村,根据村庄不同条件,强化村庄建设规划管控。另一方面,注重把生态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山兰农耕文化、老古舞民俗文化等相互融合,使生态环境和特色文化得到保护,因地制宜打造美丽乡村新模式。

  (三)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径,打造绿色增收产业体系。巩固橡胶主导产业地位,发展绿茶、南药、山兰米、咖啡等特色农业产业,打造绿色产业品牌,推动产业升级;利用黎苗特色文化资源,发展共享农庄、特色民宿等乡村生态旅游业,使农民变股东、民房变民宿;引导村民在“五边地”种植本土名贵树种和百香果、菠萝蜜、黄皮等本土瓜果蔬菜,逐步形成了“橡胶主导产业+生态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的村庄绿色增收产业体系。

  (四)创新乡村治理新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鼓励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管护、村庄保洁等事权下放村级党组织,增强村级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推行道德评议“红黑榜”、惠农积分超市等措施,引导村民承担起生态环保、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相应责任和义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机制。

  二、保护与发展相促进,寻求生态生产生活最大“公约数”

  (一)以“三生融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生态移民搬迁中综合选址、实施批次搬迁,新村选址均在距离县城较近、交通便利、公共服务覆盖到位的区域,解决了以往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就业难、增收难等突出问题。新村建设整合土地资源,集中村民居住,并推广装配式建筑,配套建设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等节能环保设施。同时,村民搬迁后离乡不失地,产业发展条件更便利,生产方式由原来的制干胶卖胶片转变为直接卖胶水,收入来源也由原来的单靠橡胶转变为橡胶、绿茶、食用菌、务工等多渠道增收。

  (二)以“三生融合”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线,以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为抓手,改善村庄环境,实现了从禽畜无序散养到林下圈养、从砍柴烧火到气代柴薪、从乱堆乱放到摆放有序、从杂草丛生到瓜果飘香的转变。在乡村环保治理方面,由原来依靠环保部门管理转变为“部门管理+群众监督+社会参与”,以保护生态谋发展、利用生态促增收的理念深入民心。

  (三)以“三生融合”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推动群众向良好生态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传统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为一二三产,农民由单纯的“割胶工”转变为“割胶工+护林员(河道管理员)”“割胶工+服务员(工人)”,山兰米产业由原来田间地头直达销售市场转变为包装生态品牌、文化品牌或精深加工为山兰米酒后再增值上市,黎族音乐由民间日常活动转变为建设黎音部落美丽乡村的特色元素,群众增收结构由“单一”转向“多元”。

  三、“三生融合”聚动能,推动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一)走出了富民兴产的乡村建设道路。打造“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罗帅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白准村、“全省十大最美乡村”老周三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芭蕉村、旅游扶贫示范村高石老村、黎乐部落南牙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形成了“橡胶主导产业+生态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的村庄绿色增收产业体系。2014年以来,白沙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白沙得到了生动实践。

  (二)探索了生态移民搬迁的有益经验。作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首个试点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的市县,白沙县探索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置换新模式,使村民离乡不失地,保障了村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根基;同时打造以橡胶为主、就业为辅、多产业共同支撑的生态移民搬迁增收体系,改善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和生态修复多赢,经验做法得到人民日报头版点赞报道,为全国生态移民搬迁探索有益经验。

  (三)增强了群众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意识。通过把生态环境、黎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和重要元素,既保留了乡村乡土韵味、留住了乡愁,又彰显了美丽乡村的个性与特色,为海南百镇千村建设绘就“千村千面”注入了活力。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和文化传承意识不断增强,有力促进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把黎族庆丰收、吃新米的“啦奥门”习俗确立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在青松乡举办“啦奥门”山兰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观光,展示白沙乡村风情,推动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四)完善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治理体系。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基层党员干部学习业务知识、参与工作协调,组织村民进行思想动员、排查解决矛盾纠纷,探索实施惠农积分超市、道德评议“红黑榜”、红白理事会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做法,完善了村庄管理治理体系,提升了村级组织治理能力,有效激发村民参与村庄共治共建积极性。许多村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自愿拆除自家破旧围墙、简易猪圈等,腾出地块给村里修建村道、公共凉亭,主动发展庭院经济、参与村务管理,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



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共海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中共海南省委自由贸易港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联系我们

电脑版|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共海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中共海南省委自由贸易港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琼ICP备19005356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5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