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魅力海南>海南故事>历史

黎母岭今古钩沉

  文\特约撰稿 何以端

  图 1 1932年,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使用英国海图,按清代道光年间的正确位置标示黎母岭

  何以端 供图

  海南第一峰五指山海拔1867米,第二峰鹦哥岭1811米。而著名的黎母岭,“身高”却只有1411米,在2008年版《海南省地图集》“海南岛地势图”的诸峰中,黎母岭跌出前十,高度仅排第十二。

  这个黎母岭,并非古籍“山极高,常在雾霭中,黎人自鲜识之”“虽黎人亦不可至也”的黎母岭,那么,原来的在哪里,这个又是如何得名的?

  北宋: “黎母山”是最高峰

  黎母岭之名,最早似可追溯到晋代。如南宋《诸蕃志》:“(海南)按《晋书》分野属婺女分,谓黎牛婺女星降现,故名曰黎婺,音讹为黎母。”又《方舆胜览》转引北宋《琼州图经》:

  黎母山。《图经》:岛上四州,以黎母山为主山,特高。每日辰巳后,云雾收敛,则一峰耸翠插天。申酉间,复蔽不见。此必所谓“南极星芒所降之地”也。

  宋代认黎母岭为海南最高峰。《宋史•王祖道传》记载:崇宁间(1102-1106年)知桂州王祖道“请于黎母山心立镇州,为下都督府,赐军额曰靖海”,镇州遗址在今东方市东河镇中方村一带。

  据此,这“黎母山”应该是猕猴岭(海拔1654米)或霸王岭(海拔1560米),这正是从沿海抵达海拔1500米以上高峰最近、道路相对好走的一条线。

  宋代的定位影响到元初。至元三十年(1297年)邢梦璜《平黎碑记》载元军大征,“勒(石)黎婺岭”及五指山,其石即“大元军马下营”摩崖石刻,在乐东尖峰岭下。

  南宋:首现“五指山”

  南宋乾道与淳熙间(1171-1177年)任职广西的范成大与周去非,传世著作《桂海舆衡志》与《岭外代答》,系统记载了海南风物。他们笔下的黎母岭令人神往,为历代反复引用,但基本内容仍沿北宋:“(黎人)皆环黎母山居耳。若黎母山巓数百里,常在云雾之上,虽黎人亦不可至也。秋晴清澄,或见尖翠浮空,下积鸿蒙。其上之人,寿考逸乐,不接人世。人欲穷其高,往往迷不知津,而虎豹守险,无路可攀,但见水泉甘美耳。此岂蜀之菊花潭、老人村之类耶?”(《岭外代答》)

  当时较大的一次“黎人归化”,首次提到了五指山:“淳熙元年(1174年),五指山生黎峒首王仲期率其旁八十峒、丁口千八百二十归化。仲期与诸峒首王仲文等八十一人诣琼管公参……犒赐遣归。”(《桂海舆衡志》)

  王仲期的八十峒生黎,真的环绕五指山而居吗?未必。古代对汉民系以外的族群都泛称为黎。借助南渡江,宋代汉文化圈势力大概可深入至今定安县城一带,而周边多半汉黎相间。王仲期们在与更深山族群的盐铁贸易中,了解甚至直接观察到五指山。

  范成大是广西经略安抚使,正管着海南,记述权威。王仲期率众归化,留下腹地高山的第一个触目记载——五指山。

  “五指”峰峦特殊,没亲见是不可能得出此名的。但范、周二人(包括当时所有人)显然还不知道五指山就是最高峰,“虽黎人亦不可至也”的黎母岭才是。此时黎母山何在,与五指山是何关系,尚未有正面的阐述。

  图 2 明代方志曾将五指山当作“黎母山”

  明代:“黎母山”即“五指山”

  元明之间认为五指山就是黎母山,也有概略的正确定位。明天顺初(1457年)《大明一统志》载:

  黎母山,在定安县南四百里。山有五峰,又名五指山。极高大,屹立琼、崖、儋、万之间,为四州之望……一名黎婺山,方言讹为黎母云。

  这部国家级地理志,是现存最早正面记载五指山状况的史料,此前仅得一个名字。《一统志》已认识到五指山是最高峰。

  现存明代海南方志中,对两山是否相同的记载多有参差。年代较早的《琼台志》最为正确,该词条先引用“黎母即五指”的传统说法:

  定安县,山类:黎母山。一名五指,在县南四百里思河生黎峒中。五峰如人指屹立,四州之山脉、水源皆出自此。

  而最后特加按语,指出两山其实并不相同:“黎母即五指,志传沿书久矣。近访熟黎村者,皆言身涉其地,五指居中。其地南界陵水、崖州、感恩诸处,土色皆浮白,北来者多赤。旁有黎婺山,尤甚峻。一水湍急,流出镇川。据此,则黎婺当别为一山无疑。”

  “镇川”当是“镇州”的笔误,在昌化江边,上游正是从五指山西麓流经鹦哥岭脚下,山势确比五指山更为险峻,这段河床坡度也大,终年水势湍急。

  《琼台志》这段对大山大河的描述基本准确,胜于明代其他方志,是现存史料中,但对黎母岭的认识和定位尚未精准。

  图 3 鹦哥岭才是志书所指的黎母岭

  康熙年间:“黎母岭”即今鹦哥岭

  按清康熙间关于黎母岭的定位,便是今称鹦哥岭的海南第二高峰。

  康熙三十年(1691年)成书的《定安县志》,首次给出两座山的明确里程:

  黎母岭:即光螺岭,《通志》误作二山,在县西南,属生黎地,距城二百八十里。

  大五指山:在县正南思河都界外,属生黎地,距县城四百三十余里,其高际天,其广莫测,五峰如指。

  稍后的康熙《琼州府志》全按县志这两词条,唯独将黎母岭的距离改为“三百八十里”。虽然该志此处不巧残页,但参照其后的雍正、道光《广东通志》及乾隆、道光《琼州府志》相应词条,均近全文引述《定安县志》,皆为“三百八十里”,可确证无疑。

  自康熙二十八年吴启爵平定山区,“开十字大路,南通崖州,东通万州,西通儋州”以后,海南中部的大山大河位置及里程已基本明确:五指山,南距定安县城四百三十里;黎母岭即今鹦哥岭,西南距城三百八十里。

  康熙末期《皇舆全图》,标绘海南四座大岭:五指山、纵横岭(今南茂岭)、黎母岭(今鹦哥岭),方位都准确。

  康熙间,方志对五指山、黎母岭里程的准确定位,是古代地理志的一个重大进步。

  图 4 今天的黎母岭,历史上被称为“头平岭”

  晚清时期:“头平岭”变“黎母岭”

  然而,晚清对山岭记载出现系列异动,造成黎母岭“北移”,影响至今。

  1861年成书的同治《广东图》,定安县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光螺岭、大黎母岭、加钗峒、鹦哥岭、毛立锥、红毛峒、大五指山等标示。用当代地图解读,“大黎母岭”“大五指山”分别是当代黎母岭、五指山;“鹦哥岭”同当代,与此前表述大有不同。稍后的同治《广东图说》,对“大黎母山”“鹦哥岭”里程、方位的叙述,更是混乱。

  十余年后,光绪四年(1878年)印行的《定安县志》,把黎母岭替换成“鹦哥钩岭”。清代各版《琼山县志》,对黎母岭向无记载,因其不在域内,到民国《琼山县志》,受《定安县志》影响,该岭在没有任何来源交代的情况下,白纸黑字:“黎母岭,在水会所南二十里林湾都。高六十余丈,长有六里,山林丛杂,甚为崎岖……”这个新的“黎母岭”,直接影响了20世纪的地图标绘和行政建置“黎母山镇”。

  其实,今天的黎母岭最早是作为“头平岭”见诸《琼台志》记载的:“头平岭,在(琼山)县之西南三百二十里许西黎都。四畔皆山,延绵凡数十里。中峙起一峰,特高而顶平,树木阴翳。”

  (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共海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中共海南省委自由贸易港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联系我们

电脑版|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共海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中共海南省委自由贸易港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琼ICP备19005356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5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