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魅力海南>海南故事>历史

海南传统建筑 连接过去与现在


文昌十八行村。


海口市石山镇三卿村,三星拱照石门。


蔡家大院内部。


海南民居屋遷上的雕花。


文昌韩家宅精美的木雕门窗。


海口市中山路骑楼。

  建筑,关乎造型、结构、材料,亦关乎文化、艺术、历史,一砖一瓦,构建的是人与建筑的对话连接。

  根据《海南省志·城乡建设志》(以下简称《建设志》)介绍,海南建筑风格大致可分四类:汉族地区传统建筑风格,少数民族建筑风格(含黎族、苗族、回族),舶来建筑风格(含东南亚骑楼式、欧式等),现代建筑风格。从布局到结构,从材料到装饰,海南传统建筑讲究自然通风采光、外封闭内开敞等特点,也记述着气候特征、文化传承、族群迁徙、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一系列故事,构建起过去与现在的连接。

  布局 经纬纵横 “顶天立地”

  11月上旬,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道堂村村委会三卿村。来自北京的传统建筑爱好者魏先生和好友,在踏访附近儒宗村、博昌村等村子后,将三卿村作为当天游览的最后一站。

  “我们在村口看到建于民国时期的‘安华楼’,‘安华楼’一旁是用火山岩石堆起来的古石门,村外围是森林和农田,进村后有村大门、村二门,还有各家各户的院门和家门,虽然现在建了一些新楼房,但还是可以看得出来以前的讲究和章法。”魏先生说,他觉得这些村庄的布局“非常有意思”。

  海南汉族传统村庄民居建筑群,大多数建造在平坦、交通方便的地方,一般为坐北朝南,或是坐西朝东,由坡度走向而定,布局多“顶天立地”——“顶天”者,为顺应自然地势、山水、风向等,择吉而居,合理布局;“立地”者,为按氏族的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按宗族意愿进行规划建设。

  前往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的文山村,亦能寻得其中规律。这个据说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村庄,背靠羊山,南临南渡江,拥山抱水;村西周氏老祠堂是斜门入内、一堂三进的式样,村民建房东南西北任取方向,所在皆宜。村内的石屋石路石墙组合成一个城堡式的坚实村庄,甬道纵横,交错的石板路整体设计呈太极图案,有阵法之精奥。村庄多庙宇、古石碑、牌坊、匾额,至今仍保存有村头、玉露、厚道、自来、甘泉5口古井,俯拾皆是数百年来遗留的古迹。

  《建设志》介绍,海南镇墟场址建立的时候,主要是从人居聚落与周围的水源、耕地以及地区小气候方面来进行考虑,要求近田、近水、近海,交通便捷,以方便生产、生活。汉族传统村庄建设有简单的规划,除了考虑自然条件外,村庄一般每个氏族都有宗族祠堂,宗祠成为村落的标志性建筑,其余建筑物如民居、庭院和公共活动场所等,均以宗祠为中心展开布局,所有住宅建筑都在祠堂左右两侧,坐落在一个方向建设,房屋的布局和朝向都有严格的规定,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梳式布局,如文昌市会文镇湖峰村委会十八行村、文城镇头苑上村等等。此外,有些村庄还会设置村门、围墙等以保卫村子。

  “在古代城镇的建筑布局上,海南也大多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来营建。”《建设志》主要编撰者之一、海南师范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周振维认为,海南最具普遍意义的汉族地区传统建筑风格,是与中原一脉相承的。这与海南早期移民和迁入文化有关系。

  海南汉族传统民居与中原的渊源也不例外,其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合院式”民居的空间特征,在布局上外封闭、内开敞,在空间上以敞厅、天井、庭院、廊道和室内屏风,组成开敞、通透的室内外空间结合体系。另外,这些早期汉族民居建筑还带有深厚的闽南风格。

  注重院落围合感,强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内外有别,这一布局风格同样体现在书院、庙宇等古建筑中。据《海南民族传统建筑实录》资料显示,儋州东坡书院正门、载酒亭、中殿、载酒堂、厢房为对称布置,在庙宇建筑中颇有园林艺术的特色;而由大门、前楼、礼堂、中楼、奎星楼等建筑组成的琼台书院,同样平面布局对称严谨,建造有章有法。

  连纵横,有经纬,才见东西与南北。适天时,顺自然,方是安居和宜居。

  少数民族村落建筑选址和布局,一样考虑安居宜居的需要,因此也多在有山有水之地建立村落,山包围村,村靠近田,田靠近水,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黎族传统村落民居有自由式布局,也有行列式布局,大多被高大的阔叶林和灌木林围绕,其间种椰子、槟榔等植物以防风之需,有些村落喜欢在四周种竹子形成茂密兼顾的竹篱,起保卫村寨的作用;苗族传统村落民居也充分利用地势,以适应地形为主,依山势而筑,各家比邻,形成一团。

  而具有“舶来风格”的骑楼建筑,街道和建筑平面布局承袭中国古代城市型制,即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形式,增添舶来建筑风格,做出适当变化,如出现二层房屋、发展传统民居过街廊和山墙面的装饰等,自成一派。但其基本保留了汉族传统民居风水选址、建筑布局和房间功能等特点,与本地汉族传统民居产生交融,适应本地气候和风俗,显现出多种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和独特性。

  结构 木石砖瓦 “遮风挡雨”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古建筑穿越时光的魅力诉说,藏于一砖一瓦、一梁一柱的筑建之中。

  循迹而至,避不开的是丘濬故居。当车过海口市琼山区朱云路,转入金花村小巷,夹杂在一幢幢现代高楼和老式民居中的9号院落,便是所寻目的地所在。这座由单座建筑组成三进庭院式的建筑,有前堂、可继堂,占地面积632平方米,建筑面积210平方米。

  “这是海南现存古建筑中年代最早、工艺水平最高的木构建筑。”著有《府城春秋》的黄培平介绍说。据了解,丘濬故居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前堂建筑形式为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顶,堂内梁架结构为四架椽屋分心用三柱式,为过堂兼居室。可继堂为单檐硬山式顶,内部梁架用十架椽,屋前后乳袱分心用五柱式月梁造,为祭祖、议事兼居室。每进格调为木结构梁架硬山式,框架仿宋代的八椽袱、雀、驼峰、斗拱等组合的装饰艺术处理手法,形制古雅,结构完整,材料坚固。

  有专家认为,海南天气时干时湿,木材经常被白蚁蛀蚀,很易腐烂,所以除了厅堂梁架和屋面骨架采用木材外,其他承重结构采用砂石、黏土、砖瓦等地方材料,从而形成了海南汉族传统建筑外观朴实稳重的特点。

  “从入村始祖林沓公建的第一间房屋开始,子孙后代们后来就沿着铺开建,村里最大的正屋有19路(行)瓦,很气派,一般的正屋17路(行),虽然大小不一样,但房屋结构、修建用材都差不多,都是砖木结构。”文昌市会文镇湖峰村委会十八行村70岁老人林奕椿,可以掰着手指头数清村里由西至东的每一行屋,他说村民修建房屋尤其看重厅堂梁架、檩条、柱子、大门等屋架承重结构体系用料,多选用黑盐、菠萝格、酸枝木等本地或东南亚产的实木材料,讲究打制精细、结实耐用。

  资料记录,宋朝琼州知州张歧教海南民众以立屋之法,海南汉族民居开始形成,这些民居建筑形式一般为“一室两房,栋柱四行,柱圆径尺,中两行嵌以板,旁两行甃以石,有的用碎石黏土夹压而成。所用木材俱系格木,质坚,重钉不可入,其纹细腻光润,作沉檀香气,皆购自海南中部山区”。

  不用一钉一铆,立起遮风挡雨、牢固耐用房屋的还有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多出现在黎族、苗族村寨。周振维介绍,黎族、苗族都是我国古越族之一,干栏式建筑则是百越建筑文化的特征之一,其建筑“依树积木,人居其上,名曰干栏”。其中细分来看,又有不同:

  黎族村寨聚居区以船形干栏式茅草屋居多,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骨架由竹木构成,构造较原始和简单,全部构件的搭接处均用藤条或麻绳缚扎缠紧,不用铁钉,也不用接榫,有些柱子上部还插有小木杆(当地称柱鼻子),便于与梳条缚扎,面上覆以茅草,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其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

  苗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横向布置以三开间为主,住宅以茅草、竹木搭建,为金字形屋顶,墙均为非承重墙,最常见的有编竹抹稻草泥墙、竹墙及竹笪墙等,用茅草盖顶,其造型仍保留船形屋的特征,用葵叶铺盖屋顶的被称为“葵叶屋”。同样显现了少数传统建筑适应海南炎热多雨气候的特点。

  海南华侨在农村建造中西建筑形式相结合的民居。文昌市头苑镇玉山乡松树村的华侨符用铁,民国时期回乡修建南洋建筑风格宅院,使用时称“红毛灰”的进口水泥和坤甸木等建筑材料,建起两层混合结构楼房,楼内三进正屋,共27个房间,6个天井。堂屋与堂屋、堂屋与大门、后院围墙之间均设有两层的装饰圆拱,西式大、小拱券到处可见,一侧设有护厝横屋,占地面积8亩多。整幢建筑高大雄伟,气度不凡。

  受华南和东南亚建筑风格影响的骑楼,在结构建造上具有欧亚混杂建筑特征。临街建筑底层采用宽为2-3米的骑楼,不仅作为人行通道,还可遮阳避雨;上层为敞廊或住房,楼面多为薄红砖或木板铺设;楼顶则以木梁、桁条、青瓦铺筑;临街立面为连续梁柱式或卷柱式柱廊。在当时,不少县城乡镇、墟市刮起一阵“骑楼风”,骑楼建筑在侨乡文城、嘉积、万城等镇墟,甚至铺前、文教等小墟市的临街上遍地开花。

  空间 建筑装饰 “对话连接”

  自然和文化的影响,交织出现在古建筑中,并借以建筑装饰元素传递出来。

  在临高孔庙,穿过大成殿、四合院,步经东西厢房,立于正中的明伦堂前,看着飞檐翘角花格窗,专注梁枋檐板上的雕刻、跨木结构屋架上的双龙戏珠,还有那祥龙彩凤和花鸟虫草图案彩绘,花点时间,等待一切变得饶有趣味。

  这样的趣味萦绕于每一处传统建筑,屋顶上的瓦饰,门窗上的花饰,构件表面的彩绘……在细节营造上它们是精致而连续相融的,流韵曲线和轻巧多姿翼角,赋予建筑一种柔和美感;花饰线条轮廓,镶嵌在窗柩之间,纹理浮现交错;构件表面的彩绘,用各种寓意祥瑞图案,承载美好期冀和祈愿。

  这些无穷微妙的装饰元素及组合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恰如其分地给予传统建筑以深远的文化意蕴,并传递出审美意趣与伦理规范。

  以琼北传统建筑为例,省住建厅副厅长陈孝京认为,“了解琼北建筑必先了解海南文化特征”。琼北传统建筑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并具有闽南、岭南“画风”,值得一提的是加以“个性化”运用。

  有专家指出,琼北建筑装饰所选题材大部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福禄寿喜等内容,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欧洲、伊斯兰等元素。然而尽管形式多样,在繁复多变的装饰纹样中,有几种基本元素出现的频率很高,如广曲、草尾、云纹、花卉、动物、文字等,这就是琼北近代建筑装饰图案的基本型。

  琼北近代建筑装饰主要有灰塑、陶塑、彩绘、木作、石作等分类。这些装饰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实用功能。如屋顶瓦上加灰塑压瓦带等装饰,可抵御海岛台风的侵袭;木构上的油漆彩画则具有防水、防潮、防腐的功效;嵌瓷工艺在建筑的表层可以防海岛特有的海风侵蚀等等。其实,琼北乃至全岛的建筑装饰反映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建设工匠们会选取一些通用的形象来表达传统文化中的固定含义,这些即可称为建筑装饰元素。

  “之前有专家到十八行村,介绍说屋顶两端的装饰物是‘蛟’,寓意祥瑞;窗台边上的蓝、黄、赭红、浅红等浓烈色彩,与素色的台基相衬托,具有浓重、鲜明的层次之美。”文昌市会文镇政府宣传委员孙丰华,曾留心过当地传统民居的装饰物和色彩元素。

  象征、比喻的手法在传统建筑装饰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而多种风格的汇集吸收则为传统建筑审美注入不同体验,如骑楼的女儿墙,多以西方文艺复兴、巴洛克及阿拉伯、印度装饰风格为主,表面装饰纹样既有植物花卉及螺旋形图案,用砖雕及彩瓷装饰,也有传统如意纹及宝瓶式瓷栏杆,给视觉和感官带来冲击交融。

  我们经常忽略这种目光和身体的感觉,当建筑装饰物加入到这种触摸和凝视的过程中,加入到这种非叙事的叙事线索中,带着独立、组合及观感、触感等加入,或精确或模糊,或完成或缺憾,或近或远……这些因素穿过每一座建筑,给人们观看那座房屋的方式带去变化。建筑和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建立。

  海南传统建筑,也由此与当下和未来相连接。



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共海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中共海南省委自由贸易港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机构设置 | 大事记 | 联系我们

电脑版|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共海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中共海南省委自由贸易港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琼ICP备19005356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5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