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率先!保亭构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标准+服务”体系

2025-08-01/

-- 分享 --

脚下是黎族村落青石板路的斑驳纹路,鼻尖萦绕着黎族美食酸香交织的独特气息,耳畔回荡着苗族银饰碰撞的清脆声响与非遗歌舞的嘹亮韵律……来到海南,走进位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的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以下简称槟榔谷),沉浸式触摸黎苗传统文化的肌理,已成为众多游客的心头之选。

这样一套沉浸式美好旅游体验的背后,离不开“标准化”体系的系统支撑。

近年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聚焦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高质量发展,以槟榔谷为核心实践平台,通过立法筑牢制度根基、建立规范明晰操作路径、创建载体丰富传承形式,在全国率先构建起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标准+服务”体系,为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创新举措日前成功入选第20批海南自贸港制度集成创新案例,彰显了其示范价值与实践意义。

据了解,该创新案例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三个一”,即:一个立法保障,一套行业规范,一个示范载体,形成“展示-体验-传承-发展”的标准化民族文化服务流程,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保护目标和发展目标相统一。

非遗“持证”传薪火

立法守护民族文化根脉

在槟榔谷“甘什嘚”文化体验区里,黎族艺人黄龙乙吹奏的鼻箫曲引得游客驻足。这位新晋的县级非遗传承人不禁感慨,“有了县里的保护条例,传艺创作更有底气了。”

黄龙乙口中的“保护条例”,正是《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其明确将黎族苗族语言、口头传统、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八大类保护范畴。“让传承人身份更‘硬气’,传艺有规范可依。”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说。

立法筑基之外,保亭更将保护触角延伸至文化创意的“确权存根”。2024年9月,保亭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试点。黎族民歌传承人梁梅花拿到作品登记证时难掩激动:“老祖宗的黎歌有‘身份证’了,要一代代传下去!”

截至目前,保亭已登记民间文艺作品版权200余件,涵盖版画、摄影、音乐、藤编等多个领域。记者 胡丽齐 摄

“截至目前,保亭已登记民间文艺作品版权200余件,涵盖版画、摄影、音乐、藤编等多个领域。”海南省民间文艺版权服务工作站(保亭站)有关工作负责人介绍,作为试点地区,保亭已系统梳理1260种民间文艺作品,形成涵盖类型、传承现状、市场潜力等维度的详细调研报告,为版权资源管理与开发筑牢根基。

从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到民间文艺的版权护航,保亭强化立法支撑,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注入新动能,让黎族苗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创新民族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让黎族苗族文化“有章可循”

“标准化不是束缚,而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经营中心总监李晶手持全省首张企业标准总监聘书,语气坚定。这张聘书背后,是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在民族文化服务业标准化领域的大胆探索。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经营中心总监李晶(左)获颁全省首张企业标准总监聘书。受访者供图

走进槟榔谷,黎族织锦艺人按《黎族传统织锦四大工艺规程》专注纺染,黎家宴的上菜流程严格遵循《黎家宴服务规范》,连船型屋营造都有明确的工艺标准——这些细致规范,源自保亭构建的“4+16+273”民族文化服务业标准体系。

“我们制定了《关于建设黎苗文化保护传承展示体验区的行动方案》,明确保护传承标准,还首创了《景区非遗文物管理规范》等12项企业标准。”保亭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詹志亮介绍,从黎族服饰制作到船型屋营造,从非遗文物管理到民俗活动展示,保亭已出台4项海南地方标准、2项团体标准,均为全国首创。

在黎族苗族文化服务业领域率先设立的企业标准化总监,成为标准落地的关键。“既要让非遗技艺按规程留存,又要让游客体验到原汁原味的文化。”李晶坦言,担任标准总监后,她正推动273项企业标准融入日常运营,“比如黎家叮咚舞表演,从动作到配乐都有规程,既保传统又显活力。”

如今,标准化已成为保亭民族文化传承的“隐形翅膀”。当游客抚摸着按标准工艺制作的黎族美孚方言服饰,品尝着符合规范的黎家宴,感受的不仅是文化魅力,更是一套让民族文化“活起来”的科学体系。

创建示范载体

用“活态”场景讲好黎族苗族文化故事

“喝杯山栏酒,尝尝黎家糕!”在槟榔谷景区,黎族阿婆笑着递上待客美食,游客接过竹碗的瞬间,仿佛穿越到原汁原味的黎村生活。这里不仅是国家5A级景区,更是一座流动的黎苗文化“活态博物馆”——从船型屋的陈列到黎锦的纺织,从《槟榔·古韵》的演出到非遗技艺的体验,每一处都藏着标准化传承的巧思。

“我们按‘原景重现、技艺再现’原则,制定了‘展示-体验-传承-发展’全流程标准。”槟榔谷有关工作负责人介绍,景区里的黎族美孚方言服饰制作有明确规程,黎家宴的摆盘和礼仪有统一规范,连船型屋内的农具陈列都有细致要求。

12国海南旅游国际推荐官走进保亭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

在《槟榔·古韵》演出现场,钻木取火的火星、打柴舞的节奏、鼻箫的悠扬旋律交织成画。“这些动作和配乐都按标准打磨过,既保传统又具观赏性。”该负责人说,7月中旬起景区每天将上演44个演艺节目、200余场演出,“游客随时能撞见文化惊喜”。

织锦坊内,艺人按标准流程纺线染布,游客可亲手体验;苗银工坊里,锻打技艺有章可循,成品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目前已有32项民间文艺作品登记版权。”该负责人表示,未来会让文化融入每处细节,“比如游客住的黎族主题小院,从纹饰到接待都有讲究,要让大家摸到文化的温度”。

从看演出到做手工,从尝美食到住船型屋,槟榔谷用标准化流程串起“衣食住行”,让黎苗文化在互动中传承,在体验中焕发生机。

据了解,下一步,保亭将以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创建为契机,以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为试点,以点带面,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强化文艺作品版权创作、运用、保护、转化,推广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标准+服务”体系,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中欧(保亭)绿色数字创新合作区。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

中共海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中共海南省委自由贸易港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机构设置

大事记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共海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中共海南省委自由贸易港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琼ICP备19005356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557号